地理信息系统在规划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规划建设的管理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利于建立一个能聚集各种数据信息并能够快速分析和输出的系统,实现多规合一,形成一张规划蓝图。地形地貌、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不断发生变化,传统的城乡规划、农业规划、旅游规划已不能满足其需求,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可有助于解决系列问题,使我们的规划更具科学性、操作性。结合公司相关规划,简单叙述地理信息系统在系列规划中的应用。

一、农业规划

1、农业区划及功能区划

分析研究农业基本功能的内涵和特征、农业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制定农业功能区划指标与方法,利用spss、gis等实现农业功能区划分区,确定农业功能主导功能和农业功能区管理制度。

2、耕地地力评价

选取在区域空间上变异较大、在时间序列上相对稳定、因子之间独立性较强、对耕地地力有较大影响的三类耕地地力评价因子,比如:地貌类型、成土母质、坡度、耕层厚度等立地条件因子;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质地等耕层理化性状因子;灌溉保证率、种植制度等土壤管理因子。运用GIS技术并结合属性数据库资料,建立了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并对耕地资源进行评价管理。

3、种植适宜性分析

结合作物的生态适宜条件,选择地形地貌(高程、坡度、坡向)、气候条件(年降雨、年温度、年积温、较高温、较低温等)、土壤条件(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等)、土地利用类型、交通通达性、水源保障性、社会经济等指标,利用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作物适宜区评价模型,实现适宜性分级,得出作物种植较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

4、精准农业

在精准农业领域,种植者需要了解关于土地的详细信息。从土壤测试和产量数据中收集关键信息来确定需要使用的肥料或种子的准确数量。使用精确的数字提高产量和减少浪费,从而增加投资回报。

城乡规划

二、城乡规划

1、用地适宜性评价

城乡用地建设适宜性分析是按照规划与建设的需要,对土地是否适于用作建设用地,以及适宜性等级的评估,其作用是为城镇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考虑地形等自然条件,参考《城乡用地评定标准》(CJJ132-2009)对等级划分进行了界定,可确定四个适宜性级别。

2、交通路网分析

结合交通路网及等级,构建路网数据集,对较优路径、较近设施、服务区、选址、车辆配送、成本等进行分析。

城乡规划

3、景观视域分析

对景观视觉效果的控制和塑造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可视性分析可以将景观的感官认知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成为服务于景观规划设计的一种科学的、有效的决策手段。所谓“可视性”是指视觉上的通达性,即从一个或多个位置所能看到的范围和所见程度。

4、三维模拟重现

利用地形图和卫星图素材,在ARCGIS上完成鸟瞰模型,展示基地山水格局、地形起伏、建筑高度等,使方案更加直观有效。

5、生态敏感性分析

城市规划在建设生态、低碳经济有重要角色,影响城市发展中之土地、资源、建筑、交通等,对城市化过程中合理资源分配和使用有协调和调整能力。生态敏感性,它反映区域生态系统在遇到干扰时,发生生态环境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可能性的大小,并用来表征外界干扰可能造成的后果。即在同样干扰强度或外力作用下,各类生态系统出现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可能性的大小。

结论:

随着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发布,全国各地乡村振兴全面起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的大战略,必须要规划先行,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引领。乡村振兴的突破口,要选在“一本总规”上,“总规”是神,“总图”是形,在总规、总图的统领下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实现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地理信息系统对实现一个图库精准支撑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环境,在乡村振兴规划中的应用和优势也将进一步凸显。

备注:图件主要来源于网络